《随机森林》(四)算法实现

scikit-learn 提供了 RandomForestClassifierRandomForestRegressor 两个随机森林的实现,用于分类和回归任务。为了能够更好的使用随机森林,我们需要详细了解该实现的相关参数含义。

1. 基本参数

下面是 scikit-learn 1.3.0 随机森林实现的参数。

# 基学习器数量
n_estimators=100,

# 评估分裂质量的指标
criterion="gini",

# 决策树的最大深度
max_depth=None,

# 内部节点再分裂所需的最小样本数
min_samples_split=2,

# 叶节点中应包含的最小样本数
min_samples_leaf=1,

# 叶节点样本权重的最小值
min_weight_fraction_leaf=0.0,

# 每次分裂时考虑的特征数量
max_features="sqrt",

# 限制叶节点的最大数量
max_leaf_nodes=None,

# 节点分裂所需的最小不纯度减少量
min_impurity_decrease=0.0,

# 是否对样本进行重采样
bootstrap=True,

# 是否使用袋外样本来估计模型的泛化精度
oob_score=False,

# 是否复用之前的训练得到的基学习器
warm_start=False,

# 类别权重,用于处理不平衡数据
class_weight=None,

# 最小代价复杂度剪枝
ccp_alpha=0.0,

# 重采样样本数量
max_samples=None,

# 控制详细程度,值越大,输出的信息越多
verbose=0,

# 并行运行的作业数量
n_jobs=None,

# 控制随机数生成的种子
random_state=None,

示例代码:

from sklearn.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
from sklearn.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
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from sklearn.tree import plot_tree


# bootstrap 参数: 是否使用有放回采样
def test01():
    data = load_iris()
    estimator = RandomForestClassifier(n_estimators=3, bootstrap=True, max_features=None)
    estimator.fit(data.data, data.target)
    print(estimator.estimators_)

    plt.figure(figsize=(20, 10))
    for index, model in enumerate(estimator.estimators_, start=1):
        plt.subplot(1, len(estimator.estimators_), index)
        plot_tree(model)
    plt.show()


# warm_start 参数: 是否在原来基础上继续训练
def test02():
    data = load_iris()
    estimator = RandomForestClassifier(n_estimators=3, warm_start=True)
    estimator.fit(data.data, data.target)
    print(estimator.estimators_)

    # 增加基学习器
    estimator.n_estimators = 5
    estimator.fit(data.data, data.target)
    print(estimator.estimators_)

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
    test01()
    test02()

2. 袋外估计

随机森林在构建每个基学习器(决策树)时,会采用有放回的采样,这样就会存在一些未被抽到的样本集,称为袋外数据(oob 数据,out of bag)。

再次强调:oob 数据是从训练集中产生。

使用 oob 数据对随机森林进行评估得到的分数,称作袋外估计。

袋外估计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在不使用额外的验证集的情况下,对随机森林模型的性能进行估计,有助于了解模型的泛化能力。

from sklearn.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
from sklearn.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
from sklearn.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Regressor
from sklearn.datasets import fetch_california_housing


def test():
    data = load_iris()
    estimator = RandomForestClassifier(bootstrap=True, oob_score=True, n_jobs=-1, random_state=42)
    estimator.fit(data.data, data.target)
    # 使用准确率对 OOB 进行评估
    print('oob score:', estimator.oob_score_)

    data = fetch_california_housing(data_home='data')
    estimator = RandomForestRegressor(bootstrap=True, oob_score=True, n_jobs=-1, random_state=42)
    estimator.fit(data.data, data.target)
    # 使用 R2 对 OOB 进行评估
    print('oob score:', estimator.oob_score_)

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
    test()

具体的计算过程是什么样的?

假设一个二分类问题,训练集有 0、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、8、9 共计 10 个样本,随机森林训练 3 个基学习器构成强学习器,每个基学习器的 oob 样本集如下:

  • 第一个基学习器:0、4、5
  • 第二个基学习器:2、5、6、7
  • 第三个基学习器:0、4、5

这里需要重点注意:

  1. scikit-learn 中随机森林实现中,oob 是基于所有的训练数据进行
  2. 即使某个样本不存在于 oob 中,也会参与到 oob score 的计算
  3. 太少的基学习器可能会导致某些训练样本无法有效参与 oob score 计算

最后,对于 oob score:

  • 并非完全准确。虽然 oob score 可以提供一个性能评估的参考,但它并不是完全准确的。它只是对模型性能的一个近似估计,与使用独立验证集进行评估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。
  • 评估分数不稳定。oob score 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受到随机抽样的影响,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。不同的随机抽样结果可能会导致不同的 oob score。为了减少这种不稳定性,可以多次计算 oob score 并取平均值,但这也会增加计算成本。

简言之:oob score 提供了对模型性能的近似估计,并不能代替验证集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一亩三分地 » 《随机森林》(四)算法实现
评论 (0)

7 + 2 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