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意力机制(Self-Attention Mechanism)

自注意力机制是 Transformer 架构的核心组件,它最早在 2017 年的论文《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》中被提出。它的作用是通过动态地计算每个 token 与其他 token 之间的关系,从而对文本序列中的每个 token 进行表征,使其能更好地捕捉上下文信息。

在文本相关任务中,我们首要解决的挑战是如何将文本中的 token 转换为数值向量,这个数值向量不仅需要保持 token 的语法信息,还需要能够更好地表征 token 之间的 语义关系,比如近义词、反义词、上下文的关系等。

为了得到高质量的 token 向量表示,早期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,包括基于统计的 one-hotTF-IDF 向量,它们虽然能捕捉到一些基础的语法关系,但通常无法很好地表征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。随着研究的深入,基于神经网络的 word2vec 等方法应运而生,这些方法通过浅层神经网络的训练,能够生成更具语义信息的词向量。

然而,这些方法的一个缺点是它们的词向量表示通常是 静态 的,也就是说,无论上下文如何变化,词向量始终是固定的。这使得它们难以处理一些复杂的语言场景,尤其是在处理多义词、同义词、语境变化时,无法动态调整词向量来适应不同的语境。
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RNN(循环神经网络) 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。RNN 通过引入 记忆机制,能够根据上下文动态地调整 token 的表示,尤其是在处理时间序列数据(如文本)时,能够根据前后文的输入来更新和传递信息。因此,RNN 在很多文本任务中表现得非常出色,它可以有效捕捉短期的上下文信息。

但是,RNN 在处理 长序列 时,存在一个显著的缺陷:由于其逐步传递信息的特性,长序列中前面 token 的信息可能会随着序列的展开逐渐 消失,尤其是在遇到非常长的文本时,早期的信息几乎无法影响后面的 token 表示。这是因为 梯度消失梯度爆炸 的问题,导致 RNN 难以捕捉到长期依赖关系。

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自注意力机制(Self-Attention) 被提出,并成为了处理长文本序列的关键技术。自注意力机制可以在整个序列中动态地为每个 token 赋予不同的权重,捕捉长距离的依赖关系,而不受序列长度的限制。通过自注意力机制,每个 token 可以根据上下文来调整自己在整个句子中的重要性,这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 全局信息局部信息 的关系,从而提升 token 表示的质量。

自注意力机制的优点在于它能够 并行处理 序列中的每个 token,并且能够灵活捕捉到不同上下文中的语义信息。因此,它在处理长文本、复杂语境以及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(如翻译、文本生成等)表现出色,成为许多现代预训练模型(如 BERT、GPT 等)的基础。

1. 计算过程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一亩三分地 » 注意力机制(Self-Attention Mechanism)
评论 (0)

7 + 8 =